人类这一具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拉开了与死亡进行抗争的大幕。而作为抢救心搏骤停(CA)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CPR)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接近3 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仍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近年来,我国CA 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目前每年约有54.4 万人发生CA,发病率已渐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整体抢救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CA 患者神经功能良好的出院生存率仅为1% 左右。
CA 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引发CA 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心室纤颤(VF)、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停顿以及无脉性电活动(PEA),后者并称为电- 机械分离。CA 本质上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多种疾病或疾病状态的终末表现,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首发症状,常常是心源性猝死的直接首要因素。CA 发作突然,约10 s 左右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如在4~6 min 黄金时段及时救治可获存活,贻误者将出现生物学死亡,且罕见自发逆转者。CPR 就是应对CA,能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以求达到心脏自主循环恢复(ROSC)、自主呼吸和自主意识的挽救生命技术。因此,大力提升临床急救的施救能力,切实实施高质量的CPR,也就成为了CA 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保证。已经证实,大部分CA 发生在院外,部分人CA 发作前会有先兆,及早识别CA 发作,发作时第一反应者及时实施CPR,获得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及时除颤,当地有高效、专业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决定患者存活的关键。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医疗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CA 患者的整体抢救成功率,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和高效的CA 综合防治体系。这一防治体系贯穿CA 前预防,CA 抢救的CPR 全程直至CA 复苏后处理的完整过程。强调CA 前要以“预”字为纲,变被动抢救为主动防控;突出抢救中以“化”字为主,使CPR 科学技术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准确把握CA 患者和CPR 技术共性标准和个性特点,辨证施救与科学化解;CA 后则以“生”字为重,尽显敬畏生命、拓展生命的CPR 发展观,优化CPR 后管理的全过程,使生命得以恢复和延续。
从古人的唤醒和刺激复苏法,到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胸外按压人工循环法及体外心脏电除颤法三大要素构成的现代复苏术,均是人类对死亡发生机制逐步认识的结果,随着时代进步与医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死亡的认知与复苏方法的认识相向而行永无止境。为规范和指导我国CPR 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突出具有中国特色的CPR 整体方略与目标,提高CPR 临床医疗水平,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汇集国内CPR 领域专家,基于国际CPR 指南的科学共识,结合我国国情和具体实践,涵盖了CA 前期的预防、预识、预警的“三预”方针,CA 中期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三化”方法与CA 后期复生、超生、延生的“三生”方略,共同制定了《2016 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作为指导我国CA 综合防治体系构建和CPR 临床实践的行动指南,为政府部门机构、医院、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团、公益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广大医务工作者、公务人员、教师、市民及群众等单位、团体和个人,提供有关CPR 科学的专业指引和参考。